[林言原创] 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为何总是提早退役?
[林言原创] 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为何总是提早退役?
(2008-07-22 15:51:06)
[林言原创] 中国的优秀运动员为何总是提早退役?
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,而在诸多运动员准备一展雄姿和崭露头角之机,预计也将有一拨运动员在奥运会后准备退役。每逢重大赛事结束后,总见媒体报道谁谁退役了。回头再看看这些运动员的年龄其实根本不大,完全可以再从事好多年运动员工作,可他们的运动生涯是如此短暂,不管有无取得什么杰出的赛绩,其最直接最说的通的理由之一——就是伤病。
国人在为他们惋惜之余,却不得不令人思考他们的提早退役根源。林言同志承认运动员从事的项目各不相同,其对年龄、体质等要求不一样,按说提早退役也完全可以理解。可纵观国外的体育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,均明显高于国内。
譬如国人熟悉的乒坛老将瓦尔德内尔,一直是过去中国乒乓球的头号对手,他从蔡振华一直打到后来的江加良、刘国梁,再打到王浩这些运动员。这么多年来,他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竞技水平。应该说,其坚强的信念,支撑他一直拼到快40岁。
我们不否认,人在25岁时,身体机能达到最高峰,以后慢慢就开始下滑。但反之,如果一个运动员年过30,就不断暗示自己:我老了,不行了。那他在训练中也好,比赛中也好,就不可能有很坚强的信念,就不可能有自信去战胜年轻选手。没有非常强烈的必胜信念,想要站在世界级水平上是不可能的!
竞技体育就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,超越自我的过程。那么,中国的运动员为何在年纪不大时却提前退役了呢?依林言同志之浅见,这确实是一个综合因素,而不是单方面造成的。
一、与心态有关。中国运动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进了专业队,他可能在这个专业队里已经生活了10多年,所以自然而然也把自己当成老将。加之媒体也喜欢动辄称一个23、4岁的女运动员或25、6岁的男运动员叫老将,周围人总说他老将、老将,他自己也感觉自己是老了。
二、与习惯有关。国人固有的习惯总认为运动员过了25岁就是老将了。包括训练时,在训练方法、手段上,对老将挖掘得也不是特别充分。而在国外,像一些世界游泳锦标赛和环法上这些老将,如果在他们自身的体能已经下滑的情况,还能保证这种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,那他在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上,跟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不一样的。
三、与理念有关。中国有些运动队做的就不是那么完善,如果训练队觉得这个运动员已经老了,走下坡了,就开始有放弃的想法,而把力量更多的用在年轻队员身上。这很可惜,毕竟是一些已经功成过、名就过,在世界比赛中见证过自己实力的老运动员。他们经过很多的磨练,国家投入了很多财力、精力,他才走到这步,到了一定的年龄,大家觉得他老了或在训练上难以再突破了,就慢慢放弃掉,让他们退役,实际上这是特别大的资源浪费。想当年,熊倪和伏明霞的退役都有些早,他们在努力复出之后,也都分别获得了奥运会冠军。 而实际上,他们的实力一点都没有减退。有业内专家指出,这种人力资源浪费,在体育界应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。除了足球、篮球这种对抗性项目,在其它比较强调体能、强调技巧等很多项目上,都是25、6岁,甚至更小,23、4岁的时候,基本上就退役了。
四、与个人有关。中国运动员退役早,的确是很可惜的事,不过他们退役早,这里也有他们的原因,或者有他们的苦衷。有些运动员,多年来受伤病的困扰,想出成绩比较难;另外有很多的新人不断涌现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,且危机感特别强。还有,有些运动员出于对自己后路的考虑。中国运动员很早就进行专业化训练,在进入专业队以后,文化学习的机会就少了。运动员到了20岁后,会就想:如果现在退,我可能还来得及到大学里边去读书,学点技能,将对来择业有利;如果接着练下去,到 27、8岁,甚至30岁,也许还能够再练下去,还能取得好成绩。但那时再读书,困难太多了。另外,年龄大了各方面的事情也多了,比如要谈恋爱,要组织家庭等。还有就是收入的问题。有些运动员,选择退役,或是选择改行,都是不得已而为之。因为考虑生存状况,考虑后顾之忧,早退役的,在国内的很多冷门项目以及一些没有走向职业化、市场化的项目中比较普遍。现在一些队伍或一些项目,已经开始重视这些问题,他们在延长优秀老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同时,也给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。
五、与规则有关。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,国际上很多运动项目的规则也随之改变,像乒乓球无遮挡发球的改变和长胶的限制,中国的运动员有的就不能适应,如刘国梁当初吃亏就吃亏在这种限制上,使其技术特长就发挥不出来。改了好几次,总是适应不了这种新的比赛,无奈之下,只能选择退役。
六、与训练有关。中国运动界对有些项目本身规律认识不是很清晰,也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在里边。很多时候,在训练中容易拔苗助长,看起来这个运动员很小就出成绩了,13、14岁,15、16岁,但是运动寿命却很短,到后来就再也上不去,就停在那个地方。像这种例子比比皆是,这需要我们对运动项目有更深的认识。其次,去掉一些太功利性的目的,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些,让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能够保持得更长些。
眼下,中国运动员是我们夺取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希望所在,但一些中国教练的超负荷训练方式值得检讨,甚至有的教练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知识。按照他们的训练逻辑是,如果能练1小时很好,那就练2小时;如果能练4小时,那就练8小时。据报载,中国女篮的澳大利亚籍主教练汤姆·马赫与,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远远超过他所见过的任何一国运动员。
尽管大运动量的训练带来了某些项目上的出色成绩,但代价无疑也是极其高昂的。客观地讲,中国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之所以相对短暂,与训练过度也不无关系。最典型的莫过于邓亚萍,其5岁就开始打乒乓球,年仅24岁就退出赛场,其中被伤痛折磨了整整19年。
所幸的是,国家体育有关部门甚至已明确要求教练签订协议,务必保证不给运动员施加过大的压力。对此,包括林言同志在内的国人都希望中国的运动员,能够不断地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,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比赛。
(若有转载,务请注明出处和作者)
作者:林言同志
时间:2008-7-22
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,参与讨论
分享:
喜欢
0
赠金笔
阅读┊
收藏
┊
喜欢▼
┊打印┊举报/Report
加载中,请稍候......
前一篇:[林言原创] 刘翔的后奥运时代何去何从?
后一篇:[林言原创] 伪大牌的李亚鹏耍什么大牌?